對於便秘來說,大家都很熟悉,更多的認為便秘發生在中老年人身上,殊不知,小兒便秘也是一種很常見的疾病。有的人就會很奇怪了,對於小兒來說,飲食一般都偏向於流質食物,為什麼還會便秘呢?下面就為大家詳細講解。
1、飲食因素嬰兒飲食太少,飲食中糖量不足,均可以造成消化後殘渣少,大便量少。飲食中蛋白質含量過高使大便呈鹼性、干燥,次數減少。食物中含鈣多也會引起便秘,如牛奶含鈣比人奶多,因而牛乳喂養比母乳喂養發生便秘的機會多。
2、膳食纖維攝入不足因為很多小孩不愛吃蔬菜,喜歡高脂肪、高膽固醇的食品,一些缺乏健康知識的家長又不知道引導,這樣造成腸胃蠕動緩慢,消化不良,食物殘渣在腸道中停滯時間過久,從而引起便秘。
3、習慣因素由於生活沒有規律或缺乏定時排便的訓練,或個別小兒因突然環境改變,均可出現便秘。
4、疾病佝偻病、營養不良、甲狀腺功能低下的患兒腹肌張力差,或腸蠕動減弱,便秘比較多見。肛裂;肛門周圍炎症,大便時肛門口疼痛,小兒因怕痛而不解大便,導致便秘。先天性巨結腸的患兒,生後不久便有便秘、腹脹和嘔吐。腹腔腫瘤壓近腸腔時大便不能順利通過,也可引起便秘。
許多腸道病變均可導致便秘或無便,常見的有腸套疊、各種原因腸梗阻、嵌頓疝和先天性肥大性幽門狹窄等。先天性巨結腸是由於結腸神經支配不正常引起的另一種疾病。主要表現為頑固性便秘,幾天甚至1周至1個月無大便,腹部膨脹如鼓,嘔吐。
排便要靠神經系統支配,直腸內存積糞便後刺激腸壁末梢神經,產生沖動,傳入神經中樞,最後由大腦發出信號,才能出現排便動作。成人如果由於工作或者無適宜場所,排便動作可暫時被抑制。平時排便有一個正常習慣,一般均能按時而形成規律。兒童應該通過訓練,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
患兒雖然可以進食,但大多營養狀況差,並常有浮腫和貧血發生。一旦患兒排便,則量極多,腹脹也隨之消失,但以後又反復發生。嚴重病例新生兒期即發生便秘,生後2-3日內無胎便;並出現嘔吐和腹脹,經灌腸後排出胎便,但1-2日後便秘、腹脹又重新出現。本病大多需手術治療。
以上文章為大家詳細的介紹了小兒便秘的原因。我想,通過這篇文章的學習,大家就更能明白為什麼小兒便秘也是一種常見症狀了吧。對於小兒便秘來說,如果不及時治療,將會帶來許多嚴重的並發症,希望大家重視。
![]() |
易感冒和尿路感染 都是因為孩子“穿得太多”?
大家都聽說過“春捂秋凍”,也知道“若要小兒安,三分饑和寒”;許多醫生也曾經呼吁家長,要注意給孩子適當衣著,過薄或者過厚都不利於寶寶健康。但大概這些都沒有微信上這條 |
![]() |
寶寶日常飲食要注意的三大禁忌
禁忌一:用銅質炊具 家庭烹饪中,最好少使用銅質炊具來烹饪食物,因為銅雖然本身不會使人中毒,但它能破壞食物中的維生素,尤其是維C,因此在烹煮青菜、水果等食物時最好不用銅鍋。此外,用銅壺燒開的水中含有較高的亞硝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