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貝兒科網 >> 兒科常見疾病 >> 小兒呼吸科 >> 小兒感冒 >> 當醫生遇到自己孩子發燒(下)

當醫生遇到自己孩子發燒(下)

  在缺乏科學認識的基礎上,我們對很多事物的態度容易走兩個極端,要麼神化,要麼妖魔化,比如輸液、抗菌素、X線。大家知道輸液、抗菌素有風險,有並發症,就拒絕輸液,拒絕抗菌素,哪怕真的有嚴重的細菌感染。有些家長知道X線有輻射,所以就拒絕檢查,哪怕是懷疑骨折,有些家長聽說哪裡手術出事了,就拒絕手術,哪怕是不手術就治不好的病,這些都是對事物沒有正確認識導致的誤區。抗菌素有風險,但沒有抗菌素之前很多感染的病人就只能聽天由命,在沒有輸液技術之前,很多搶救病人都會錯失時機,在沒有X線技術之前,很多疾病都沒能得到診斷而贻誤治療。

當醫生遇到自己孩子發燒(下)

  即便是最常用的退燒藥,布洛芬和對乙酰氨基酚,也只能對症退熱,並不能改變病程本身,也分別有腎毒性和肝毒性,但在目前的證據下合理使用是安全可控的,所以為了改善孩子的舒適度在燒得太高的時候我們該用還得用。大部分事物的應用都是有利有弊,當利大於弊時,就應該使用,否則就不應該。這個意思我在很多文章裡都表達過,但要讓人們理解並做到卻沒那麼容易。

  雖然兒童的發熱很大一部分是由病毒感染所致,比如呼吸道消化道的普通病毒感染,目前藥物很難影響病程的長短,只能對症處理,但病毒感染也有些很嚴重的類型,先不說那些比較危險的病毒感染,比如乙型腦炎病毒,最初也可以只表現為高熱,一些常見病毒感染導致的疾病也會有重型表現,比如,手足口病、輪狀病毒腸炎,大多數可以自愈,但每年的流行季節都會些重型病例出現全身多器官損害,甚至危及生命而住進ICU搶救。

  有些呼吸道病毒感染後繼也會合並細菌感染,出現下呼吸道感染甚至肺炎,在早期也可以單純表現為發燒。很多家長也都知道發燒的時候要注意觀察孩子有沒有其他症狀,比如精神反應,但這種判斷還是需要一定的經驗,發燒的孩子很多都昏昏欲睡,如何區別是因為體溫升高導致的活動度降低還是本身就有神經系統症狀,有經驗的醫生有時候都會判斷錯誤,更何況家長。我們兒外科醫生在處理內科問題的時候都經常請內科醫生來會診,內科醫生自己把握不准的時候也會請上級醫生來把關,甚至多學科共同會診。所以對毫無經驗的父母們,特別強調一下,在自己把握不准的時候還是一定要去看醫生。

  很多人可能也知道抗菌素的使用原則,能不用盡量不用,能口服盡量口服。但什麼時候要用,什麼時候不需要用,用哪種方式,做出這種決策卻是需要專業知識的判斷,所以抗菌素在大多數國家都是處方藥,也就是醫生才能決定使用與否,我們國家也一樣是列入處方藥管理,但顯然沒有很好的執行。

當醫生遇到自己孩子發燒(下)

  兒童發燒大部分情況下不需要用抗菌素,所以很多家長都有沒用藥孩子自己好了的經驗,這樣的經驗在網上隨處可見,但醫生的經驗卻和家長恰恰相反,因為醫生每天處理大量的病患,每個醫生都會碰到過一些嚴重感染需要用抗菌素的病例,醫生的工作很多時候是從大量的不需要用藥的病例裡找出少數的幾個需要用藥的病例,因為這種病例風險更大,所以醫生會對這種病例保持特別高的警惕。知識水平和經驗的差異讓不同的人對同一事物的利和弊有不同的認識,做出的決策肯定也會有所不同。

  因噎廢食這個詞大家都知道,但真的被噎到的人卻很難正確的看待,經歷不同,看待問題的角度也會不同。在醫學問題上,醫生的認識水平和肯定要高於病人,很多知識都是在統計學基礎上得出的結論,做出的決策有循證依據,正確率會遠高於病人自己的判斷,這就是為什麼我強調的還是要相信醫生。

  當然醫生的決策會受到很多非專業因素的干擾,包括醫生的培訓體系,包括社會醫療環境,包括醫生自身的利益,以及患者的態度等等。相對於用藥的決策,做出不用藥的決策醫生需要承擔更大的壓力和風險,手術決策也一樣。我們的制度應該讓醫生的決策盡量脫離這些因素的影響,才能讓孩子們得到更安心可靠的醫療。這需要全社會,也更需要參與醫療過程中每一個人的努力才能實現。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幼兒氣管異物的急救法

氣管異物是較常見的兒童意外急症,也是引起5歲以下幼兒死亡的常見原因之一。  嬰幼兒牙齒未萌出或萌出不全,咀嚼功能未發育成熟,吞咽功能不完善,氣管保護性反射不健全。當異物落入氣管後,最突出的症狀是劇烈的刺激性嗆咳

小孩子便秘預防方法有哪些呢

一、在飲食方面,應該適當給予一些精制食品、蔬菜、紅薯、水果等。  二、對於經常發生便秘的小兒,除需要訓練排便習慣外,也可給予一些促進腸蠕動和潤腸的藥物,如口服果導片、酚酞等。對較嚴重的習慣性便秘,可選用瓜蒌仁、

小兒內科問答| 小兒外科問答| 兒科經驗常識| 小兒呼吸科

Copyright © 寶貝兒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