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秋季的到來,早晚溫差比較大,小兒肺炎也比較多發。據了解,小兒肺炎是兒童常見病,常見於3歲以下的幼兒,且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但這並不意味著家長可以輕視它,肺炎嚴重也會奪命。醫生提醒家長,小兒肺炎早期的症狀很像感冒,若當孩子感冒或發燒超過3天時,務必及時就醫,不要只在家裡吃藥。
症狀:小兒肺炎表現呈多樣化
據廣州婦女兒童醫療中心的佘文醫生介紹,小兒肺炎按感染源可分為肺炎球菌肺炎、病毒性肺炎以及支原體肺炎等,多伴有體溫升高、呼吸急促及咳嗽等症狀,有時甚至會出現呼吸困難。
此外,小兒肺炎也按發病程度分為輕型和重型兩種。輕型支氣管肺炎主要表現為先出現上呼吸道感染症狀,接著出現發熱或體溫不定,以及刺激性干咳發展為痰鳴音咳嗽,並伴有嘔吐、嗆奶等症狀,呼吸淺快。而重型支氣管肺炎則會出現明顯的呼吸困難,甚至是心力衰竭,並伴有煩躁不安、面色蒼白等,神經系統以及消化系統都明顯受到影響,出現神志不清、吐血或便血的症狀。
佘文表示,小兒肺炎的類型呈多樣化,沒有固定的判斷和治療“公式”。為了孩子的健康,家長應及時找有經驗的醫生對症下藥,“例如嬰兒沒有其他症狀時,口吐白沫或吐奶,也可能是肺炎的症狀。”
對於孩子發燒,佘文認為,如果孩子精神狀態很好,活蹦亂跳的,那麼有一點發熱的狀況也不一定是非常嚴重的問題。同樣的,如果孩子精神狀態低下,例如發現寶寶這幾天特別“難帶”,即使沒有明顯的生病症狀,也要留心孩子是不是生病了。
病因:家人咳嗽也會傳染給孩子
防治小兒肺炎,環境衛生很重要。若幼兒居住環境擁擠、通風差,則空氣質量差,空氣中致病菌增多,幼兒較易感染肺炎。並且,肺炎可以通過飛沫傳染,如果家裡有患“老慢支”的老人、久咳或已經感冒的人,也會造成空氣污染和疾病傳染。而家裡養的寵物身上的毛發,以及衣物、涼席上的螨蟲,也會造成空氣污染和過敏,誘發肺炎。
另外,營養不良、維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免疫力低下,以及先天畸形如先天性心髒病、遺傳代謝性疾病,也都是小兒肺炎的誘發因素。
值得一提的是,產前的胎兒若因呼吸運動而吸入羊水、胎糞等污染物,也會引起吸入性肺炎;如在分娩過程中,吸入細菌污染的羊水或產道分泌物,也易引起細菌性肺炎。
提醒:打過疫苗也不能掉以輕心
現在不少幼兒都會打疫苗預防肺炎。可佘文認為,由於肺炎的致病源多種多樣,有些可以“躲過”疫苗的防線,因此即使寶寶打過疫苗,還是存在感染肺炎的可能性。當寶寶出現類似肺炎症狀時,仍需及時就醫。對於肺炎的診斷仍以拍胸片為主、聽診為輔,同時可能需要驗血以確定病源。
醫院治療
1.抗生素、抗病毒藥物
抗生素可用於由細菌感染或在病毒感染的基礎上合並感染的患兒。使用抗生素,應盡早、逐量地使用,也要足量用藥,應持續用藥至體溫正常後5~7天、臨床症狀基本消失後3天。支原體肺炎至少用藥2~3周。
病毒感染的肺炎可用抗病毒藥物例如利巴韋林,對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有效。
2.霧化吸入
霧化吸入是從外部治療肺炎的方法之一,可直接作用,濕化和溫化呼吸道,溶解分泌物,稀化痰液,保持呼吸道通暢。應在患兒配合、安靜下進行,由小到大、由遠及近,避免嗆咳發憋。
3.外部療法
靶向治療,即中醫理療,也是外部療法之一,采用治療儀使藥物通過皮膚及相應組織到達病變部位,減輕肺部淤血淤痰等。醫生提醒,當孩子有發熱、皮膚發紅的現象時,不建議使用理療,症狀消失後方可。
家庭護理
1.保持整潔環境
醫生建議,為了避免小兒患病,家裡應保持安靜、整潔的環境,保障孩子的休息。保持空氣流通、陽光充足,可減少空氣中的致病菌。此外,應避開已經生病的其他孩子,同時患兒也不宜去公共場所。家裡有人感冒、咳嗽時,應遠離孩子。
2.皮膚、口腔護理
同時,孩子生病後,除了應及時到正規醫院治療外,也要加強患兒的皮膚口腔護理。出汗多的孩子要及時更換衣服,並用熱毛巾擦干汗液。
及時清理患兒鼻痂和鼻腔分泌物,以免堵塞呼吸道。如果孩子無法自己排除鼻子內的分泌物,可采取拍背的方法。醫生提醒,如果媽媽用嘴吸出孩子鼻內分泌物,可能會被細菌、病毒等傳染。
3.注意飲食
飲食方面,醫生建議給孩子吃易於消化、營養豐富的食物,以乳類為主,補充水分,同時最好實行少量多餐。多吃新鮮果蔬,不能吃生冷辛辣及油膩的食物,以免影響消化吸收。
4.發熱時降溫處理
另外,在對發熱幼兒進行降溫處理時,醫生建議用浴巾浸透在約38攝氏度的溫水中,再包裹患兒,反復幾次。高熱患兒不可進行冷濕敷,避免造成微循環障礙。
![]() |
小兒肺炎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關於小兒肺炎的原因主要給大家介紹以下幾點: 1、病毒影響 病毒,細菌,支原體,衣原體,霉菌等,其中以病毒性肺炎最為常見。 2、體質因素 營養不良、佝偻病、貧血、先天性心髒病、腦發育不全等機體抵抗力等情況 |
![]() |
夏日寶寶戶外安全指南
明亮而耀眼的夏天,是小寶寶在戶外最快樂的時光,游樂場、泳池邊,到處都能看到寶寶們穿著小短褲、小短裙的身影。但是,由於衣裝單薄、天氣多變,夏天也是發生戶外傷害最多的時間,媽媽們在帶寶寶外出玩耍的時候,一定要小心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