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厭食症狀是現在寶寶常見的一種疾病,讓很多的家長朋友擔心,現在越來越多的孩子都有厭食的現象,孩子厭食會影響寶寶的身體健康及生長發育情況,讓寶寶健康飲食是每個父母的心願,如何讓寶寶不再厭食呢?來看看專家是怎麼說的。
兒童專家研究發現:孩子在進餐時無論表現得怎麼差,結果仍然保持了吃進去的食物與需要量之間的生理平衡,奧妙在於孩子有著自我保護的本能。因此,家長對孩子的飲食大可不必憂心忡忡,更不應該采取強硬措施逼迫孩子進餐。當孩子對食物實在缺乏欲望時,不妨讓他餓一餓,這與我國傳統的喂養觀“要得小兒安,三分饑和寒”不謀而合。
一、讓孩子自由選擇
國外有專家做過這樣一個試驗:每餐在孩子面前擺放多種不同類型的食物,如橘汁、胡蘿卜、桃子、牛排、魚、燕麥片、牛奶、香蕉等,吃什麼,吃多少,父母不加任何誘導和約束,完全由他們自由選擇。試驗持續了6年。令人感興趣的是,這6年中沒有一個孩子患過嚴重疾病,甚至原來患有佝偻病等營養不良性疾病的孩子也完全康復了,生長發育也完全正常。研究人員對他們自由選擇的食物進行熱量分析後發現,熱量攝入及酸鹼平衡等指標均適應身體成長所需。
這項試驗不僅再次證實孩子具有自我保護的本能,更重要的是給了我們這樣的啟示:安排食譜要力求多樣化,讓孩子有充分的選擇余地,即可收到良好的效果。對蔬菜的態度同樣如此。
據澳大利亞營養學家研究,雖然孩子由於連接舌頭與大腦的神經尚未發育充分,不能辨別嘴裡吃的是什麼而討厭蔬菜,但並非厭惡所有蔬菜,如嫩玉米粒、胡蘿卜、豌豆、番茄、西蘭花、蘑菇、菜花等,還是較受歡迎的。因此,你不妨以這幾種為“突破口”,並在烹調方面下點功夫(如用蒸或炒的方法,保持蔬菜的脆勁兒),以逐漸喚起孩子對蔬菜的熱情。
二、為什麼吃“耍耍飯”
吃“耍耍飯”的現象在孩子中間十分常見。往往是剛吃上幾口,食欲得到初步滿足便開起“小差”來,一邊吃,一邊玩,一頓飯時間拉得老長,實際上,這種吃“耍耍飯”的現象在出生後不久即已出現,無論是吃母乳還是牛奶,寶寶認真吸一陣子後(10~15分鐘),便吸一口停一陣,眼睛緊緊盯著媽媽的臉。
為什麼會這樣呢?美國兒童心理學家的解釋是:這是孩子盼望人際交往的表現,他期待著母親的撫慰,如撫摸、微笑、擁抱、搖晃、對話等。因此,不妨將吃“耍耍飯”看成是孩子尋親的一種特殊方式,以便全面地滿足其體格與心理發育的需要。作為父母,明智之舉不是橫加干涉,而是巧妙利用這個機會,在給孩子以“物質糧食”的同時,也盡可能多給予一點“精神食糧”,為孩子的健康成長“加油”。
三、吃零食的技巧
兒童心理學家的最新研究認為:吃零食是孩子生理和心理的需要,一概否定的做法並不科學。關鍵是要做好以下幾點:
1.控制零食的數量,不可因貪吃零食而影響正餐攝入。
2.培養孩子的衛生習慣,吃零食前要洗手,吃零食後要漱口,以保持口腔清潔,防止齲齒等牙病的發生。
3.優選零食品種。上午宜給一點高熱量食品,如巧克力、蛋糕、餅干等;午睡後喝點白開水,下午給一點水果(在游戲的間歇期給予),晚餐後一般不再給零食,若有條件可在臨睡前喝一杯牛奶。
綜上所述,上述內容介紹了治療寶寶飲食的技巧,平時吃飯應該讓寶寶自己選擇,選擇寶寶愛吃的,因此家長朋友應該多與孩子溝通,了解寶寶的心理,為孩子合理搭配飲食,讓寶寶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健康成長。
![]() |
小兒腹瀉患兒的飲食禁忌有哪些呢?
小孩子發生腹瀉以後,身體就比較虛弱,有時候如果家長給孩子的食物如果不合適,可能會加重寶寶的病情的,所以小兒腹瀉,家長再給孩子的飲食方面要特別地注意,以免加重病情,下面為大家介紹一些小兒腹瀉需要注意的飲食。 飲 |
![]() |
如何防治新生兒皮膚褶爛
新生兒表皮柔軟嬌嫩、防御功能差、極易受細菌感染。新生兒皮膚擺縫處相互摩擦,積汗與分泌物過多,局部熱量不能散發,引起充血所致。體胖、炎熱、潮濕、不注意衛生等更易發病。 症狀 常於生後第二周在腋窩、腹股溝、臀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