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飲食要定時定量
即使3-4個月的嬰兒也要按時喂奶,不要一哭就喂。小嬰兒一般3小時一次,夜間停一次。不定時喂奶容易導致小兒消化功能紊亂,引起腹痛、嘔吐或腹瀉,喂得過飽勢必會引起消化不良。1歲以上的幼兒,每日除正常三餐外,上、下午各加一次點心,不要隨意吃水果或零食。
2、做好餐前准備
進餐前應讓孩子停止劇烈活動,需要上廁所、洗手,待休息片刻後再坐下吃飯。進食時勿玩玩具,也不能邊吃邊玩或邊跑邊吃,要有一個安靜、舒適的環境。家長要千萬注意,不能強迫孩子進食,以免引起反感而拒食。
3、食品種類要豐富
食品種類多能提供各種營養素,並起到食物的互補作用。但不要一齊放在小兒面前,應吃完一樣再給一樣,每次不要給得太多,待吃完後再添,避免養成剩飯剩萊的不良習慣。食品豐富並不意味著孩子可以挑食,任何偏食和挑食都是壞習慣。第一次供給的新食品量宜少,並安排在孩子容易接受的時候,使其產生愛吃這種食品的心理;經常改變花樣和烹調方法增加食品的色、香、味,也有利於增進食欲。
4、訓練自食
人工喂養的嬰兒,從5~6個月起就可以訓練他用兩只手扶奶瓶,9~10個月時可試著讓他自己拿奶瓶吃,1歲以後逐步訓練用小匙吃。但成人需協助其完成應吃的數量,不可因怕浪費時間或弄髒衣服而禁止自食。訓練孩子自己吃飯是天經地義的事,有助於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減少依賴性。
5、細嚼慢咽
從小培養孩子進食要細嚼慢咽,不要囫囵吞棗。食物經口腔的咀嚼拌和,食物與唾液充分混勻,有利於小兒的消化吸收。
吃,不單只是生理需求,也包含了心理層級的需求,只有家長多用點心,營造愉快的健康用餐環境,讓吃成為一件既快樂又健康的親子互動活動,才能讓孩子在正確的飲食習慣中健康成長。
![]() |
是誰造成了孩子心理上的缺失
14歲男孩持菜刀砍死1歲半親妹妹堅稱"不後悔"(華商報2014年8月12日)筆者看到這樣的報道,還是非常的痛心,這樣的2個孩子,一個本應該高高興興、背著書包,和伙伴們接受教育、徜徉在書海中, |
![]() |
台灣最新調查:1成兒童偏食 高達7成飲食不均衡
據報道,台灣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針對全台小學高年級學生,共1440名,進行2015年兒童飲食習慣調查,結果發現,1成兒童出現偏食行為,2成1沒有每天攝取蔬菜,近6成沒有每天攝取豆魚肉蛋類,高達7成2飲食不均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