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貝兒科網 >> 兒科百科 >> 關於兒科 >> 育兒新知 >> 大小暑階段,如何幫助孩子健康養生?

大小暑階段,如何幫助孩子健康養生?

  一、身體養護     大小暑期間,除了不要讓孩子呆在空調間裡,要逐漸習慣並適應外界的溫度變化以外,還應該注意些什麼呢?答案其實很簡單,即分季養髒。在加強寶寶的養護和鍛煉時,各位爸爸媽媽們都應當按照五髒分時所主來養。如夏季所主為心,所以顧護心陽,平心靜氣,確保心髒機能的旺盛才是符合“春夏養陽”之原則的養護方法。特別是在小暑和大暑的天氣裡,酷暑逼人,腠理常開,汗液外洩。汗為心之液,所以中醫有“暑必傷心”之說。俗話說“心定自然涼”,善於養生的父母則會讓寶寶盡量避免外勞其形和內憂其神。讓寶寶神形既安,則身心自會得到平和有效的養護。   大小暑階段,如何幫助孩子健康養生?     二、情志養護     夏天最熱的永遠在三伏天。所謂三伏,便是指伏藏之意。不僅是象征意義上的蟄伏,在身心上也要平靜下來,因此夏天的養生中,情志養護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中醫裡有“喜怒不節則傷髒”的說法,不節制自己的情緒,則容易傷及髒腑。因為人體的情志活動與各髒腑關系密切,不同的情志刺激過度,會傷及不同的髒腑,產生不同的病理變化。如大家耳熟能詳的“范進中舉”的例子,就是過喜導致心智昏迷的典型例子。     在中醫裡,無論是養生還是治療情緒上的疾病,其主張都一個“平”字,即在任何情況之下不可有過激之處,如過喜傷心的結果便是心跳神蕩,精神渙散,思想不能集中,甚則精神失常等。心為五髒六腑之大主,一切生命活動都是五髒功能的集中表現,而這一切又以心為主宰,有“心動則五髒六腑皆搖”之說,且心神受損又必涉及其他髒腑。   大小暑階段,如何幫助孩子健康養生?     在情志方面,喜為心之志,這“喜”是在不過的情況下,舒緩緊張的情緒,使心情舒暢氣血和緩。雖說夏季養生須養心,但心所涉及到的情緒也是值得重點注意的對象。對寶寶來說,上學前,甚至在上學後一段時間內都無法擺脫不安或煩躁的症狀,這時切不可粗暴的加以否定,而應從寶寶自身的條件或適應性入手,找到合適的切入點,讓寶寶得到精神上的放松,這樣對養心及夏季養護有很大好處。     三、飲食得當     說到藥食,不得不提到夏天的飲食。對寶寶來說,油膩與肥甘厚味的食物雖然看上去很美,但是不利於寶寶的成長。現在的家長一味給孩子吃好的玩好的,慣著孩子,而忽視了孩子的基礎鍛煉和肥胖可能帶來的後遺症,才造就了一批批的小胖子。     夏天合理的運用飲食,是減少寶寶身體疾病,防止寶寶從小埋下病根的有效保證。由於夏令時期氣候炎熱,尤其是嬰幼兒更易傷津耗氣,所以父母們可經常選用一些藥粥來滋補寶寶的身體。     中醫著名典籍《黃帝內經》中曾說道,“藥以去之,食以隨之”,“谷肉果菜,食養盡之”。明代著名醫家李時珍尤其推崇用藥實現養生目的,他曾有“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虛,谷氣便作,所補不細,又極柔膩,與腸胃相得,最為飲食之妙也”的理論,藥粥尤其適合給脾胃功能虛弱的寶寶食用。所以,古人稱“世間第一大補之物乃粥也”,“日食二合米,勝似參芪一大包”。     不過,不同的藥粥雖說對寶寶的身體有各種方面的益處,但是也不可通用亂吃,要根據寶寶們不同的體質、疾病來選用適當的藥物配制成粥,方可達到以食養生,以藥代食的效果。   大小暑階段,如何幫助孩子健康養生?    四、補充水分     夏季養生,水也是人體內十分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健身益壽之物。大家都知道,水是人體內十分重要的組成之物,約占人體重量的百分之七十左右,尤其對寶寶來說,是不可缺少的健身益體之物。俗話說“人是水澆成的”,這話不無道理。     夏天喝涼水,特別是早晚一杯涼白開,不僅能使寶寶的肝髒解毒能力和腎髒排洗能力增強,促進新陳代謝,增加免疫功能,更可以預防感冒和咽喉炎等季節常見病。中醫裡也說,水滅心火,去暑熱,是夏天調節機體功能的重要補充。而且氣溫高的時候,人體的水分都通過汗排出體外,其他消化液分泌就少了,這個時候多喝點涼水對寶寶的生長發育也是很有必要的一個輔助措施。
  本文來自網絡,版權為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權益,請聯絡我們刪除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學齡前兒童易便秘 穴位按摩可緩解

幼兒便秘怎麼辦?  笑笑今年3歲,從1歲以後就開始便秘,現在3天才解一次大便,每次都非常困難,大便也很硬。在兒科門診,像笑笑這樣便秘的幼兒並不少見。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副教授曹建春指出,學齡前兒童食譜變化

小兒疫苗接種時,有些事情要注意!

小兒疫苗接種時要注意什麼  1、兒童出生後1個月內,兒童家長應盡早主動到居住地接種單位辦理兒童預防接種證。  2、兒童預防接種證作為兒童預防接種的憑證、記錄和證明,每次預防接種時必須攜帶本證。  3、預防接種證

小兒內科問答| 小兒外科問答| 兒科經驗常識| 小兒呼吸科

Copyright © 寶貝兒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