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喜歡打架,女孩溫柔得像綿羊,這看上去是不是有點過時了?不過它的確能告訴我們男孩女孩攻擊性的不同傾向,不信看看下面這個場景:

五歲的小海把勇勇的樂高玩具搶走,勇勇一邊咆哮著,一邊把小海推倒。而當小海搶走小艾的芭比娃娃時,小艾則惡狠狠地看了小海一眼,說:“我再也不讓你去我家玩了!”。
雖然如今的女孩不像過去那麼溫順,但面對分歧和沖突時,她們還是更傾向於斗嘴,也就是語言而非身體上的攻擊,而男孩則正好相反。除了爸爸媽媽因性別差異而采取的不同教育方式,以及社會文化對男孩女孩的不同期望外,基因也是帶來不同行為傾向的重要因素。
不一樣的野蠻方式
男孩和女孩在沖突中都可能表現得很野蠻,但仔細觀察後,我們會發現這是兩種不同的表現。
男孩喜歡動用武力,他們通過侵略或威脅獲得尊重,“占領”主導地位。因此,男孩在幼兒園常常做出出格的舉動,以吸引別人的注意力。
而且,男孩體力比女孩強,幾乎所有文化背景下的男孩都更經常地玩打仗游戲,他們的行為方式非常直接。
而女孩則比較間接,她們會抓、會撓,但更多地通過“排除異己”的方式,將自己不喜歡的小朋友趕出小群體,以此獲得確立“權威”。
這是女性特有的攻擊方式,她們如同被漁夫放入簍筐裡的螃蟹,當一只螃蟹嘗試著爬到其他螃蟹上面的時候,它很快會被其他螃蟹壓下去,所以即使漁夫不把簍筐蓋上,也沒有任何螃蟹可以逃脫。
不一樣的野蠻動機
從幼兒園時代開始,男孩就更喜歡通過“斗爭”獲得領導地位。競爭對他們而言是決定性的動機,通過競爭,大家在群體中的等級地位很快確定下來,可能幾個月甚至幾年都不會再發生變化。一旦各就各位,群體中就較少發生沖突,比如居高位者自然應該吃到最大塊的蛋糕。
女孩也追求高地位,希望被欽佩。但是,女孩群體中的階層經常變動,各種原因都可能導致重新洗牌。雖然我們常常看到小女孩也會粗暴地打架,但她們打架往往不是為了獲得頭領地位,而是出於氣憤或沮喪。
不同的基因
兩歲之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男孩和女孩都會顯現出類似的性別差異,而且他們自己也覺得同性別伙伴的玩具和游戲更有趣。男孩喜歡汽車,女孩喜歡芭比是天經地義的事。
從歷史和進化的角度來看,男性快速確立主導地位有它的價值。當一個群體遭遇外部威脅,這個群體內部清晰的等級結構能提升戰斗力,否則,經過層層民主討論,會贻誤戰機。
人類最原始的性別差異反應在現代人的身上就是基因的不同傾向,由此興趣和能力的差異也會顯現。但是,人類行為不像動物一樣完全由基因決定,後天環境也會產生影響。
尊重男女差異
用養男孩的方式養育女孩並不值得推薦,一方面她們最後極可能回歸到女性世界,另一方面女兒成年後具有男人的傾向和趣味,恐怕也不是爸爸媽媽們希望看到景象吧!

而在減少男孩攻擊性的培養過程中,爸爸媽媽也沒有太多成功的案例。我們需要遵循大自然的規律,尊重男孩女孩的不同興趣、能力和氣質。
讓人不安的攻擊性
實際上,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他們的攻擊性在過去的幾年當中都所有增強。這可能和獨生子女以及父母越來越寵愛孩子有關。孩子是家中的“老大”,他們的要求往往被立即滿足,這對孩子的克制能力是種削減。
的確,孩子的攻擊性會讓家長感到不安,但干預這種攻擊性的尺度卻需要仔細揣摩。因為,孩子要學習在群體中建立地位等級——這個過程不能中斷。但是如果到了造成傷害的地步,父母必須出面。總之,父母不能隨意給孩子貼上“暴力分子”和“等級確立過程中的失敗者”的標簽,因為,勇敢和溫順都是健康人格的必備品質。
(實習編輯:吳敏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