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是兒童對自己身體行為上的一種確認,就好像兒童可以停在某一種系列的動作中,然後將此動作重復出來,最終形成自己的能力。
寶寶出生後幾個月模仿能力就開始萌芽並發展了,標志著他和周圍的人有了一種關聯,正是這種關聯溝通了寶寶的自我世界和外面世界。寶寶最初的模仿可以理解為父母和孩子之間交流的一種方式,它是親子交流的第一步,孩子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他把你當成了偶像,絕對信任、愛你沒商量。一個很好的例證就是:當你把寶寶擁在懷裡,他同時也緊緊地抱著你,實際上是通過模仿傳遞他對你的愛,就像你愛他一樣。在這個互動的過程中,你和寶寶的交流實現了,彼此都獲得情感的滿足。
一、模仿的形式
1歲以內,孩子對語言有著極強的興趣。他會聽你說話,模仿你的語言。所以,你要面對寶寶說話,讓他看到你的口型,這樣,他不僅能盡早學會說話,甚至連你說話的語氣、語速、語調都可以模仿得惟妙惟肖。
到了2歲,孩子更多的是模仿生活中的事情,比如洗臉、梳頭、推車等,有時甚至有些創造性的模仿,喜歡玩過家家類的游戲。但是,模仿畢竟有好有壞,家長要懂得控制和規避風險。一定要把藥品、清潔用品,以及剪刀等危險品放在寶寶夠不到的地方。
3歲之內,有些動作絕對不能讓他模仿。比如開火做飯、開微波爐、用打火機、插電源等。
二、模仿的意義
對於兒童來說,如果孩子看到某一行為自己無法確定而不能完成時,兒童就不會模仿,而會苦惱和焦慮。或是兒童根本沒有發現,也不能模仿,兩歲左右最明顯。比如有些孩子模仿摔倒,再摔倒、再摔倒,每一次摔倒都帶著巨大的喜悅。父母不明白孩子為什麼重復這樣毫無意義的舉動,就會制止兒童。而這個制止的過程恰恰破壞了兒童敏感期的正常發展,從而妨礙兒童智能和認知的發展。智能發展的阻礙必然會伴隨相應的心理問題的出現,這都是成人後大腦平庸的一個早期的現象。
模仿有利於寶寶理解他人的情感
當人們模仿他人表情的同時,理解他人的情感也就更容易了。神經生理學者發現,大腦具有使人擁有模仿能力的神經細胞--鏡像神經元。它不僅僅在做動作如用手抓玩具搖鼓時活躍,而且在觀察別人如何拿起搖鼓時也變得活躍。大腦會模仿該動作,同時我們會設想他人大腦中的意圖:他想拿起搖鼓晃動發出聲響。鏡像神經元能讓人通過模仿,推己及人從而更加體諒他人。
推薦閱讀:
生男生女預測表2015
用藿香正氣水敷肚臍?
退燒藥最少間隔多久吃一次
寶寶營養粥的做法
小兒遺尿偏方大全
![]() |
提醒!孩子飲食無度也會引來咳嗽
夜間陣發咳嗽,原來是吃多了 琳琳4歲了,最近出現夜間入睡後陣發性咳嗽,咳得厲害時還會咳到作嘔,吐完之後咳嗽稍微緩解了些,也沒有發燒、咽痛、鼻塞、流涕等症狀,在醫院檢查血象沒有異常,醫生給的頭孢類藥物及化痰止咳 |
![]() |
5-7歲兒童中,超過七成有蛀牙
9月20日是全國愛牙日,數據顯示,重慶5歲以上的孩子齲齒率達60%以上,齲齒,就是我們俗稱的蛀牙、蟲牙。其中,5-7歲的兒童中,這一比例超過70%。 “現在10個兒童中,7個有蛀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