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貝兒科網 >> 兒科百科 >> 兒科經驗常識 >> 兒科相關疾病綜合 >> 小兒疳積的居家治療法

小兒疳積的居家治療法

寶寶有“積”,可以通過吃健脾、消積的藥物治療,但對有些寶寶來講喂藥很困難,且見效慢。中醫傳統療法即捏積,對治療寶寶有“積”有其獨到之處。捏積也稱為小兒按摩,是中醫外治法之一,通過手法作用於小兒體表的特定部位,以調節機體的生理功能,年齡越小,療效越好。

小兒疳積的居家治療法

捏積的方法操作簡便,方便易行,並且見效快、療效好、無毒副作用。方法為每天一次,10次為一療程,各位媽媽不妨一試。具體部位可見附圖示意,操作方法如下:

1.運大腸:大腸穴位於食指端桡側邊緣至虎口。媽媽可用一根食指在此處做直線推動按摩,每次推200次,每天1次,還可治療腹瀉。

2.推脾土:脾土穴位於拇指螺紋面。媽媽可用一根食指在此處推動按摩,每天1次,每次推200次,可治療寶寶嘔吐、腹脹。

3.揉板門:板門穴位於大魚際隆起處,媽媽可用一根食指揉此處,每天1次,每次揉50-100次,可治療寶寶腹脹、食欲不振。

4.推天河水:天河水穴位於前臂掌側正中,自腕橫紋中點至肘橫紋中點成一直線,媽媽可用一根食指推動按摩此處,每天1次,每次100-200次,可治療身熱煩躁、便秘的寶寶。

5.捏脊4遍:雙手中指、無名指和小指握成半拳狀,食指半屈,拇指伸直對准食指前半段;然後頂住寶寶的皮膚,拇指、食指前移提拿皮肉,自尾椎兩旁雙手交替向前推動到大椎兩旁,即為捏脊一遍。如此反復4次,可治療寶寶厭食、腹脹、腹瀉。

媽媽須知:

1.在進行上述療法時,媽媽一定要注意推拿手法要輕柔,在按摩處的皮膚上撒少許爽身粉,這樣操作起來會減少阻力,減輕不適感。

2.如果寶寶皮膚局部有皮疹或破損,一定要暫時停止按摩。

3.正在發熱患病的寶寶不適宜使用此法。操作掌握不好的媽媽,可到中醫醫院進行此項治療。、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意外與急救的常識之燙傷

(1)立即用冷水沖洗  如果輕微可先用大量冷水沖洗,降低傷處的熱度,沖洗的時間至少要20分鐘,也可用白酒反復塗抹患處。但燙傷的處置法因程度而不同,由燙傷的深度與寬度來決定,全身性的燙傷就不能用水沖洗。  燙傷以

4類必儲備的地震應急物品

攜帶物品宜精不宜多  帶多了確實害處不少:一是行動不便,在非常時期不能靈活應變;二是容易使人精疲力倦,招致疾病和災難的打擊;三是阻塞交通,給救災工作帶來諸多麻煩,同時容易招惹火災。  地震應急、避難需要帶哪些物

小兒內科問答| 小兒外科問答| 兒科經驗常識| 小兒呼吸科

Copyright © 寶貝兒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