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貝兒科網 >> 兒科百科 >> 兒科經驗常識 >> 兒科相關疾病綜合 >> 小兒腹瀉常見原因

小兒腹瀉常見原因

1.生理性腹瀉:有的嬰兒出生不久就出現黃綠色的稀便,大便次數也多,但精神很好,沒有嘔吐,食欲始終很好,隨著年齡增長,在添加輔食後腹瀉自然消失。有生理性腹瀉的小兒,通常在攝取牛奶或雞蛋等異體蛋白質後,甚至在受到日曬、風吹或衣服的磨擦後,易發生皮膚濕疹、體溫升高等現象。

小兒腹瀉常見原因

2.飲食不當:由飲食不當導致的腹瀉無季節性,是由於嬰幼兒的消化系統功能不健全,消化能力低,喂養不當造成的。如食物中缺乏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多,食物易在腸道內發酵而造成腹瀉。嬰兒進食過多、過少、不定時喂養,或過早進食大量澱粉類和脂肪類的食品,以及突然更換食物種類,都可引起消化功能紊亂。消化不良引起的腹瀉有發熱、嘔吐、食欲不振等症狀,大便呈稀糊狀、蛋花湯樣或水樣,甚至帶有粘液。

3.氣候因素:氣候突然變化,腹部受涼使腸蠕動增強;天氣過熱使消化液分泌減少,嬰兒吃奶多,又增加了消化道負擔,這些均易誘發腹瀉。這種腹瀉有明顯的氣候因素,所以天涼時要注意孩子的保暖和衣服增減,尤其到戶外活動要更加注意。天熱時要及時給孩子補充足夠的水,同時要有必要的降溫措施。如果出現這種腹瀉,只要在飲食上稍加調理即可痊愈。

4.細菌性腸炎或痢疾:是由細菌侵入腸胃道引起的腹瀉。輕的常無發熱或僅有低熱,大便次數增加,混有膿血;重的可突發高熱,面色蒼白,抽搐,四肢發冷,脈搏摸不到,甚至昏迷不醒。因為發病很急,腸道的病變還未形成,病兒不但沒有腹瀉,有時還可便秘。此時的發熱症狀和腦膜炎、敗血症很難區別。1歲以內的嬰兒患菌痢症狀往往不典型,表現無熱或低熱,每天排3~5次水樣大便,易誤診為消化不良。

5.病毒性腹瀉:多為輪狀病毒所致,大多發生在每年的8~11月,9月為發病高峰,又稱“秋季腹瀉”。常見於6~18個月齡的嬰兒。秋季腹瀉起病急,體溫升高在38~40℃之間,同時有感冒症狀,在發病當天就有腹瀉。由於大便量多,常像水一樣沖出來,因此患兒很快就出現眼眶凹陷、口唇干燥等脫水症狀。患兒有嚴重口渴感和哭鬧不安等現象。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溺愛孩子導致七大可怕後果

作為父母,寵溺孩子的心理當然可以理解,自已的孩子誰又能真的狠下心來打罵批評,有時候道理也懂,可人是感性的,涉及到自已的孩子,畢竟是親骨肉怎能做到不寵不溺?不過人也得有理性的一面,為了孩子的將來,作父母的有時還真

詳細解讀“麻風腮疫苗”

麻疹發病初期,猶如上感的症狀,有發熱、鼻塞、打噴嚏,同時有怕光、流淚和眼分泌物增多等不適。在發熱的第2~3天口腔兩旁頰粘膜出現像針頭大小的灰白色斑點,周圍發紅,稱為麻疹粘膜斑。發熱3天後出現皮疹,由前額、耳後、

小兒內科問答| 小兒外科問答| 兒科經驗常識| 小兒呼吸科

Copyright © 寶貝兒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