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症1:小兒腹瀉
推拿位置:板門,即手掌面大魚際平面。
推拿方式:用拇指按揉板門稱為揉板門,順時針、逆時針都可以。從腕橫紋推向拇指根稱為橫紋推向板門,可以止吐。反之,稱為板門推向橫紋,可以止瀉。
功效:可健脾和胃,消食導滯。治療乳食停滯,食欲不振。主治食積、腹脹、食欲不振、嘔吐、腹瀉、暧氣等 。
病症2:小兒便秘
推拿位置:天樞,即肚臍旁2寸(約一指)的地方,左右各一個。
推拿方式:用食指和中指分別點按在兩側的天樞穴,輕輕的按揉,揉50~100次。
功效:可疏導大腸,理氣消滯。臨床上常用治療消化系統疾患。主治腹瀉、腹脹、腹痛、便秘,消化功能紊亂。
病症3:腹脹、嘔吐
推拿位置:手陰陽,即掌側腕橫紋。又稱大橫紋。桡側(拇指側)為陽池,尺側(小指側)為陰池。
推拿方式:兩拇指自掌側腕橫紋中央(總筋穴)向兩旁分推,稱分推大橫紋,又稱分手陰陽、分陰陽。
功效:可平衡陰陽,調和氣血,行滯消食。主治寒熱往來,腹脹、腹瀉、嘔吐、食積、煩躁不安等症狀。
病症4:腹脹、疳積
推拿位置:四橫紋,即手掌面,食、中、無名、小指第一指間關節橫紋處。
推拿方式:小兒四指拼攏,從食指橫紋推向小指橫紋,為推四橫紋。用拇指甲掐,為掐四橫紋。
功效:可退熱除煩,散結行氣,和氣血。治療腹脹,疳積、消化不良、不思飲食等症。
病症5:嘔吐、咽痛
推拿位置:天柱骨,即頸後發際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線。
推拿方式:用拇指或示中指自上向下直推,稱推天柱;或用湯匙蘸水自上向下刮。
功效:可降逆止嘔,祛風散寒。主治嘔惡,項強,發熱,驚風,咽痛等症。
病症6:痢疾
推拿位置:端正,在中指甲根兩側赤白肉處,桡側稱左端正,尺側稱右端正。
推拿方式:用拇指甲掐或拇指羅紋面揉稱掐、揉端正。
功效:掐右端正治嘔吐及鼻出血;掐左端正有升提作用,主要用於水瀉,痢疾等症。主治鼻出血,驚風,嘔吐,洩瀉,痢疾等症。
![]() |
醫生爸爸指點疫苗接種
承敏不知道我們是來打針的,所以來的路上一直呼呼大睡。直到大夫診斷完,護士在她胳膊上擦消毒水的時候,她才睜開眼睛。當碩大的針管透過她柔弱的皮膚,滋地鑽進去時,她終於哇哇大哭起來。 以上是承敏第一次打針的記憶,自 |
![]() |
與兒童交往中如何抵消內疚感
結果只能引起孩子的不安,甚至可能是拒絕合作。母親錯誤的關鍵在於她的手。她把自己的內疚感投射在孩子身上,她認為自己不被孩子接納的原因是因為她沒有足夠的時間。而事實上只是她照顧孩子時的速度不當。正確的做法只有一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