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患兒家長一聽到小兒腦性癱瘓這個詞,第一反應就是腦子壞了,都認為腦癱並等於弱智,其實並不是這樣的。
小兒腦癱,又稱小兒腦性癱瘓,是指從受孕開始到嬰兒期,由於非進行性腦損傷(缺氧、外傷、感染等原因所導致的神經細胞受損)和發育缺陷所致的以姿勢和運動功能障礙(失語、走路不穩)為主的綜合征。是小兒時期常見的中樞神經障礙(神經細胞受損)綜合征。
小兒腦癱可通過5種症狀早期發現:
1、出生前、出生時及出生後,發現有腦癱的高危因素。如懷孕期感染、風疹、嚴重妊高症,小兒出生時窒息,早產兒,嚴重黃疸,小兒出生後顱內出血等。
2、小兒出生後哺喂困難,如吸吮無力,哭聲弱或多哭,易受驚嚇。
3、過分安靜,主動運動少。
4、運動發育落後。如3個月到4個月大的小兒俯臥位不能豎頭或抬頭不穩,4個月仍不能用前臂支撐負重,扶站時以足尖著地或兩下肢過於挺直、交叉等。
5、經常出現異常的肌張力和異常的姿勢,如雙手屈指內收,雙拳緊握,前臂內旋,頭頸後仰等。
腦癱不等於弱智
雖然在腦癱兒中有很多存在智力缺陷,但腦癱並不等於弱智!多數患兒家長一聽到“癱”字,第一反應就是腦子都癱了,那不就是傻了嗎?心裡就沒底了,甚至放棄治療。
其實不能這樣,因為孩子是在新生兒期(0-1個月)腦發育尚未成熟階段大腦受到了損傷,所以,才會伴有智力低下、驚厥、聽覺和視覺障礙、行為異常等現象,既然是“伴有”就不是絕對會有,更不代表終生伴有。導致部分腦癱兒童智力發育延遲的根本原因是:父母沒及時發現,長期缺乏外界環境適宜的刺激和學習機會,並不是因為其本身智力有問題。
腦癱兒童的家庭飲食
腦癱兒童由於身體缺陷,體質較弱,容易感染疾病而影響功能的康復,因此合理的飲食,注意營養是十分重要的,我們從多年臨床經驗總結,腦癱兒童飲食有五不、五要,並介紹如下:
五要
1、食物要容易消化吸收,營養豐富,要選高蛋白質的食物,蛋白質是智力活動的基礎與腦的記憶、思維有密切的關系,牛奶、豆漿、雞蛋、酸奶、肉類等都是富含蛋白質的食物,還多選維生素高的食物,因維生素A能增強身體的抵抗力,促進大腦的發育。維生素B族能提高機體各種代謝功能,增強食欲,維生素D能幫助鈣的吸收和利用。
2、要以碳水化合物如米飯、面食、饅頭、粥、粉為主食,過多雜食會影響食欲,造成營養障礙。
3、要多吃蔬菜和水果,少吃脂肪肥肉,蔬菜和水果含有維生素和纖維,能保持大便通暢,如小孩不吃蔬菜,可以把菜剁爛,做成菜肉包子、菜肉餃子、菜泥、菜湯,教育孩子養成吃蔬菜的習慣。
4、飲食要有定時,一般早、午、晚各進食一次,有條件者可以在上下午各增加點心一次,按時進食,可以增加食欲。
5、每日要適當進行戶外活動,讓陽光照射皮膚,可增進食欲,幫助吸收。
五不
1、不要吃油炸、辣、油膩、辛熱、等有刺激性食物和難消化的食物,因小兒體質多熱,再食油炸等辛熱食品易引起熱病。
2、不宜濫食溫補,因小兒為純陽之體,只宜滋養清潤食物。
3、不要過多食糖,因口腔內的細菌會使糖發酵,易患蛀齒而影響食欲。
4、不要偏食,因偏食會造成營養不良。
5、不要過多食用姜、蔥、味精、胡椒、酒等調味品。
智力障礙是腦癱兒童最常見的合並症,盲目地認為腦癱就是弱智,把腦癱與智力低下劃上等號,這是錯誤的,對於腦癱兒來說也是不公平的。很多資料和個案追蹤都表明,有些腦癱兒童的智力甚至高於一般兒童,只要給予機會和適宜的訓練,他們不但可以完全康復,更完全可以創造出令人吃驚的成就。
![]() |
兒童營養不良的症狀治療
隨著物質文明的不斷發展,現代人的生活條件是越來越好了。可是,仍然有不少不愁吃穿的人,包括一些孩子出現營養不良。這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營養不良如何進行改善治療呢?下面,我們一一為大家進行介紹。 兒童營養不良 |
![]() |
小兒秋季腹瀉 寶寶可能突然發熱
急性腹瀉最多見 隨著秋季來臨,許多胃腸道疾病又開始肆虐眾多病人。其中又以急性腹瀉最多見。學齡兒童、0-1歲的嬰兒最容易在9月出現病毒引起的秋季腹瀉,其主要症狀是拉稀,還有一部分人是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腹瀉發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