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孩子的抵抗力是從哪裡來的?
1、從母體帶來的
孩子出生時從母體中獲得了一定的免疫球蛋白,可以抵抗常見細菌和病毒的侵襲,所以6個月以內的小兒一般較少發生疾病。
2、打疫苗產生的
按規定進行疫苗預防接種,是提高孩子對傳染病免疫力的有效方法。
3、生病長出來的
從免疫能力形成來看,6個月至3歲以內的兒童抗病能力最低。
6個月以後小兒體內從母體帶來的免疫球蛋白逐漸減少,自身產生免疫球蛋白的能力比較低,因此,抗病能力比較差,一般每年要患5~6次病,如果小兒未注射過疫苗,還容易患傳染病。從積極的態度看,生一次病就長一次抵抗力,生一次病就長一次心眼,生一次病就長一次身體。
3歲~5歲的小兒,其抗病能力逐漸增強,但每年仍要患3~5次感冒。5歲以後,抗病力越來越強,18周歲才是成人水平。
4、睡出來的
孩子要睡足覺。應早睡,不要熬夜。高質量的睡眠能促進兒童身體、智力和心理的正常生長發育,是兒童健康成長的重要保證。
5、吃出來的
沒有任何一種食物可以同時提供所有人體必需的營養素,所以要謹和五味,注意各類食物的合理搭配,讓孩子吃多種多樣的食物。
按時節量,食有規律,避免暴飲暴食,少吃零食,不要強迫孩子進食,不挑食、不偏食,不過饑,不過飽。
不要怕孩子吃不飽,吃多了會積食,一上火就容易發燒感冒,這就是“沒有內熱就引不來外感”。
防止長期偏嗜某種飲食物,以免營養不全。
盡量避免在進餐時批評教訓孩子。搞好飲食衛生,不吃腐爛變質的食物,防止病從口入。
6、鍛煉出來的
利用空氣、水和陽光,讓孩子經常到戶外進行鍛煉,以增強體質,提高抗病能力,促進智力的發育。讓孩子赤手赤腳玩耍大有益處,動作千變萬化,也會促使大腦各個不同部位快速做出相應的機能反應。
7、誇獎出來的
保持樂觀向上的心理狀態,是增強機體免疫力的重要措施。外界的刺激過於強烈時,孩子的免疫力就會下降。為減輕孩子的心理壓力,應保持養育環境相對穩定;要誇獎孩子的長處以增強自信,揚長補短,不要把孩子的短處同其他孩子長處比較;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吵架。
8、調理出來的
護理中關注“汗、寒”,小兒是陽氣偏旺之體。日常生活中衣服不要穿得太多,睡覺時被子不要蓋得太厚。穿得過多,蓋得過厚,過暖則自身調節體溫的機能就不能正常運行,會助長陽氣,導致上火,反而容易感冒。
住不要夜臥受寒,食不要吃冰冷的食品,飲不要喝碳酸飲料,否則既傷胃又傷肺。
![]() |
斷奶後嬰幼兒飲食原則:營養和清淡
斷乳後喂養,嬰幼兒每日需要熱能大約1100~1200千卡,蛋白質35~40克,需要量較大。由於嬰幼兒消化功能較差,不宜進食固體食品,應在原輔食的基礎上,逐漸增添新品種,逐漸由流質、半流質飲食改為固體食物,首選質 |
![]() |
兒童感染上乙肝後應該如何治療呢
兒童得了乙肝怎麼治療?具體要留意以下幾點: 第一、兒童期的乙肝病毒感染多為免疫耐受期,基本是可以免於治療的,但要定期進行乙肝五項檢查,防止乙肝病情惡化。但也有少數乙肝病毒感染者發病較早,需要及時進行相關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