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臨床上不難發現,腹瀉時小兒較大人容易發生脫水、電解質和酸鹼平衡紊亂,這主要是由小兒生理特點所決定的。
正常人體內,水的出入量與體液保持動態平衡,每日所需水量與熱量消耗成正比。由於小兒每日所需水量相對較高,故水的需要量按體重計算亦高於成人。正常小兒每日所需水量約為120ml/100kcal,除出生後數日的新生兒出入水量較少外,年齡愈小,出入水量(體內外水的交換量)相對愈多。嬰兒每日的水交換量約等於細胞外液的1/2,而成人僅為1/7,嬰兒的水交換率亦比成人快3~4倍,所以小兒,尤其是嬰兒對缺水的耐受力比成人差。在病理情況下,如果進水不足,而水分連續喪失,將比成人更易出現脫水。
水液的交換主要經以下三條途徑來完成:
(1)不顯性失水:不顯性失水量一般比較恆定,由於小兒生長發育快,新陳代謝旺盛,所需熱量較大,其不顯性失水量也較多,按體重計算約為成人的2倍,在一般情況下平均為42ml/100kcal,其中細胞和皮膚失水分別為14ml/100kcal和28ml/100kcal。
(2)消化道的液體交換:正常人每日分泌大量消化液,約為血漿量的1~2倍,或細胞外液量的2/3,其中絕大部分被再吸收,由糞便排出的僅占少量,其中小兒每日從大便排出的水分約為8ml/100cal。當患嚴重腹瀉時,水的再吸收障礙,使水和電解質大量丟失,因而引起脫水。小兒年齡愈小,消化道的液體交換(分泌及再吸收)愈快,所以比成人更易於因消化功能障礙造成水和電解質的喪失。
(3)腎髒排尿:正常尿量變化很大,決定於腎髒的溶質負荷和最大稀釋及濃縮能力,正常成人可使尿稀釋到50~100mOsm/L。(比重為1。003)和濃縮到1400mOsm/L(比重1。035),年齡愈小,腎髒的調節功能愈不成熟。新生兒和嬰幼兒腎髒濃縮能力很差,只能使尿液濃縮到約700mOsm/L(比重1。020),因此排洩同等量溶質所需水量較成人為多,尿量相對較多。當入水量不足或失水量增加時,則易於超過腎髒濃縮能力的限度,發生代謝產物潴留和高滲性脫水。代謝產物在體內潴留,可使機體發生中毒症狀,稱為酸中毒。此外,新生兒期腎髒排洩氯離子、磷酸鹽、氫離子和產氨能力差,其血氯和乳酸水平偏高,HCO3-較低,故較易發生酸中毒。
推薦閱讀:
生男生女預測表2015
用藿香正氣水敷肚臍?
退燒藥最少間隔多久吃一次
寶寶營養粥的做法
小兒遺尿偏方大全
![]() |
接種疫苗後發熱莫亂醫
接種疫苗後發熱 |
![]() |
母乳喂養期間有些事情該注意就上心點!
母乳喂養期間3件事要注意 “奶黃不可棄”才是真道理 乳汁,俗稱奶,從婦女懷孕之日起它就開始醞釀了。婦女懷孕之後,乳房內的乳腺受到胎盤內分泌的影響,開始增長發育,到嬰兒出生後的兩三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