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肚子”是2歲以下嬰幼兒的臨床常見症狀,可由飲食不當和腸道內或腸道外感染引起,是以大便次數增多,便下稀薄或水樣為特征的一種病證。見到寶寶“拉肚子”,家長不必急於用藥,可嘗試一下中醫的飲食療法。
中醫的飲食療法講究因人而異,講究辨證,不同證型的腹瀉可運用不同的飲食療法,接著介紹是濕熱型的食療方法。家長如何辨識濕熱腹瀉?患兒瀉下的大便多呈黃色,氣味比較穢臭,多數小兒有發熱症狀,伴有腹痛,口唇干,要喝水,看看肛門比較紅,小便的次數少,顏色發紅,舌苔黃而膩。對此,可根據患兒的口味,選擇下列一種飲食療法:
1.橘棗茶:紅棗10只、鮮橘皮10克(或干橘皮3克)。先將紅棗放在鐵鍋內炒焦,然後與橘皮一起放入保溫杯內,用沸水浸泡10分鐘,飯後代茶飲,一天分2次服。
2.馬齒苋粥:馬齒苋20克、粳米30克。先將馬齒苋洗淨晾干,將粳米加入適量清水,煮成粥,粥成加入馬齒苋,煮沸食用。也可酌加食鹽,或白糖調味,隨意食用。
3.赤小豆山藥粥:赤小豆15克、山藥15克、白糖少許。將赤小豆洗淨,山藥洗淨切成薄片,赤小豆放入鍋內,加清水適量,用武火燒沸後,轉用文火繼續煮至赤小豆半熟,加山藥片、白糖繼續煮 至熟即成,每天1次,作早餐食用。
![]() |
小兒牙龈出血的緊急處理
牙龈出血多是由於牙周組織疾病所常見症狀,也有的是某些全身性疾病在口腔的表征。引起牙龈出血的局部原因有: 1.龈緣炎、牙周炎和增生性龈炎。常因口腔衛生不良,牙面上堆積有軟垢、牙菌斑、牙石,或因牙齒排列不齊、咬牙 |
![]() |
給半歲寶寶添加輔食的宜與忌
【1歲以內寶寶,輔食無需加鹽】 我們平時所吃的食物中一般都會加入食鹽調味,食鹽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鈉,在人體內的作用是維持體液的滲透壓平衡,成人每日的氯化鈉攝入量一般不超過5-6g。但一歲以內寶寶的輔食中不需要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