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貝兒科網 >> 兒科常見疾病 >> 小兒呼吸科 >> 小兒感冒 >> 別把川崎病當感冒

別把川崎病當感冒

 

  川崎病是由日本川崎醫生於1976年首先報告的一種小兒科疾病,並以他的名字命名。該病的病症主要在皮膚、黏膜和淋巴結,故又稱做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征。川崎病不是常見病,但近年有增多的趨勢。據流行病學調查,北京地區小兒川崎病的發病率在19-30/10萬左右,多見於8個月到4歲之間的幼兒,偶爾也會有大一點的孩子患病。川崎病雖然叫“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征”,其實質是一種全身性血管炎,可以侵犯內髒器官,如心髒、腎髒、消化道,甚至還會侵犯大腦。川崎病不遺傳,不傳染,目前也沒有什麼好的預防辦法。

  川崎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多發生在冬季,其首發症狀是發燒,身上伴發有紅點,所以常常會被誤診為感冒、麻疹或猩紅熱。但川崎病在症狀上同感冒還是有區別的,不像感冒那樣咳嗽、打噴嚏、流鼻涕。一般的感冒發燒3天後症狀就會緩解,體溫也開始下降,但川崎病持續高燒,體溫在38—39℃之間,發燒可持續5天以上。發燒兩天左右時全身會出現各種大小不等的紅色斑疹,嘴唇發干而有裂紋,口中粘膜發紅,舌頭上長出紅色的小疙瘩,十分像新鮮楊梅的“刺”,稱“楊梅舌”。兩眼充血、發紅,手腳關節發硬腫脹,指(趾)處可見紅斑,體溫下降後,手腳尤其接近指(趾)甲部位的皮膚會有片狀脫皮。頸部雙側和颌下淋巴結腫大。余主任提醒,目前正是感冒的高發期,如果孩子發燒,特別是持續高燒不退或有上述症狀,家長不要以為只是一般的感冒,自己隨便給孩子吃些抗感冒的藥,要考慮可能是川崎病,盡快帶孩子到醫院檢查診治。

  川崎病對兒童的危害並不在於發燒、出皮疹以及淋巴結腫大等外在症狀,而其真正的危險在於對心髒等髒器的危害。部分川崎病患兒可並發心、腦、肝、肺、腎等多髒器損害,其中,心血管損害最為突出,大多發生於發病後2—3周,可持續數月到數年。川崎病並發心血管損害的類型包括冠狀動脈瘤、冠狀動脈擴張、冠狀動脈狹窄或閉塞等。動脈瘤可單發或多發,大多可於1—2年內消退,但局部管壁的纖維化可促使內膜增生,導致冠狀動脈不能有效擴張,嚴重者可形成血栓、管腔狹窄閉塞乃至心肌梗死,還可導致嚴重的心髒缺血症狀或發展成缺血性心髒病,是川崎病致死的主要原因。有資料顯示,川崎病患兒如治療不及時,25—35%的患兒心髒會受到影響,一旦疑為川崎病時,應盡早做超聲心動圖檢查。川崎病的首次治療一定要徹底,不要以為孩子退燒了就沒事了,尤其要注意心髒、肝髒的保護,密切關注孩子的心髒變化以及血小板等生化指標。

  川崎病只要診斷准確,治療正確,是完全可以治愈的,除極個別外,一般不會再復發。早期診斷、及時治療不僅能減輕症狀,促進恢復,而且還能防止冠狀動脈病變和其它並發症的發生。

  治療川崎病抗生素沒有效果,消炎藥也沒有效果,首選藥是最便宜、最常用的老藥———阿司匹林。該藥的作用一方面是消炎,另一方面是防止血小板凝集和血栓形成,預防血管堵塞。早期用量要大,後期可用小劑量,一般可用腸溶片以減少阿司匹林對胃腸道的刺激。若經過超聲心動圖檢查已有冠狀動脈擴張或血管瘤形成,那就要一直服藥到病變消失為止。在服阿司匹林的同時,還可根據病情需要加服潘生丁和華法令,以加強抗血小板凝集和預防血管栓塞。有研究認為,急性期給予高劑量阿斯匹林和靜脈滴注免疫球蛋白,相對於只單獨使用阿斯匹林,可大大降低冠狀動脈瘤的發生率。恢復期改為低劑量的阿斯匹林,來抑制血小板凝固。患兒如果沒有發生冠狀動脈異常,持續以低劑量阿斯匹林治療6到8周即可停藥。如果檢查有冠狀動脈病變,則需長期服用阿斯匹林,直到冠狀動脈恢復正常為止。但並不是每位川崎病患者治療方法都一樣,須依疾病發展的時機而有所不同。

  在藥物治療的同時,要給患兒多喝水,最好是果汁,要注意休息,尤其已發現有冠狀動脈損害的患兒更須臥床休息,恢復期要避免體力活動。口腔、齒龈和咽喉腫痛難以進食的,應予靜脈輸液或給予流質飲食。患者治愈兩年內應隨訪檢查,定期復查心電圖、胸片及超聲心動圖。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錯誤地用藥致兒童藥物中毒的急救

有關統計表明,在兒童藥物中毒的病例中,因家長錯誤用藥導致的占了相當比例。如何杜絕寶寶發生這樣的事情,萬一發生後怎樣處理呢?  首先,有小兒的家庭,應當妥善保管所有藥品,最好放在高處或加鎖保管,以免寶寶誤服。其次

小小腹瀉可能引發大疾病

禍及心髒  陽陽生日那天吃了好幾支冰棍兒,晚上就肚子不舒服,並拉了幾次稀便。陽陽媽趕忙從藥箱裡取來黃連素給他服下。  第二天陽陽感覺肚子好了些,可是胃口變差、體溫也有些輕微上升。陽陽媽誤以為黃連素作用太弱,便換

小兒內科問答| 小兒外科問答| 兒科經驗常識| 小兒呼吸科

Copyright © 寶貝兒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