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貝兒科網 >> 兒科百科 >> 兒科經驗常識 >> 兒科相關疾病綜合 >> 寶寶腹瀉和嘔吐預防和治療

寶寶腹瀉和嘔吐預防和治療

為幫助預防輪狀病毒感染引起的腹瀉和嘔吐,現有一種rotashield口服疫苗。這種疫苗降低病毒感染的嚴重程度和小兒住院率。液體和電解質療法是最基本和最緊要的步驟。有中毒面容或大量腹瀉和持續嘔吐,拒絕飲水,父母或看護人不可靠,或有潛在疾病的,必須住院治療,並常需要腸道外輸液。不能經外周靜脈和中央靜脈輸液者,可經骨髓緊急輸液。對無上述問題的嬰兒,最初1~2日可在醫院或家中用葡萄糖電解質液或口服補液鹽(ors)快速口服補充繼續損失量。市售的口服補液鹽比家中准備的好。世界衛生組織的口服補液(who-ors)含有鈉90meq/l,鉀20meq/l和2%葡萄糖(參見第256節胃腸道感染的治療),其余市售溶液(如pedialyte,ricelyte,infalyte)與who-ors相比含鈉量較少,但鉀和碳水化合物量相當,因此降低了滲透壓。由於新生兒腎髒對鈉的調節能力不足,因而這些溶液較合適,特別對生後2周的新生兒。口服補液時可繼續給予母乳喂養。有中至重度脫水的新生兒或伴有早期血清電解質紊亂者(特別是高鈉性脫水),在補液期間,應每12~24小時監測血清ph,電解質和尿素氮。

寶寶腹瀉和嘔吐預防和治療

早期恢復喂養對預防急性營養不良很重要。如果非母乳喂養的嬰兒再發生腹瀉,應試用無乳糖配方奶。如果發生長期腹瀉(持續超過2周),常需使用要素飲食或酪蛋白水解物配方奶,有時外加靜脈補液。

通常不使用抗生素,因為急性細菌性胃腸炎常常是自限性的。然而防止腸道病原菌的全身播散和腸道正常寄生菌的繼發侵入是重要的。不同地區的腸道病原菌對藥物的敏感性不一樣,並可隨時間而變化。

對新生兒胃腸炎使用抗腸蠕動或止瀉藥是禁忌的,破壞腸活動不僅增加腸道病原菌在宿主形成持久的定植,而且明顯地使水分在腸道內滯留,雖然減少了大便次數但脫水增加,並且阻礙了對體重的監測。

必須認真地遵循腸道感染的,特別是洗手和接觸人群的建立。即使大便培養陰性的病例也應遵循這些預防方法,因為通過常規實驗室檢查僅少數病原菌可以被確定。如果嬰兒室內有暴發流行,必須進行流行病學調查。

新生兒志賀菌感染,應給予腸道外氨苄青霉素治療,50~100mg/(kg。d),共用5~6日。如果分離到氨苄青霉素耐藥菌株,或在藥物敏感試驗結果前有懷疑,則用第三代頭孢菌素(如頭孢氨噻肟)。對病情嚴重,懷疑有敗血症的嬰兒,有指征腸道外應用第三代頭孢菌素。在生後的最初幾天,禁用磺胺藥,因為它們會加重黃疸。抗生素通常對沙門菌胃腸炎無用。盡管如此,由於沙門菌的侵襲性可能引起菌血症,故所有患沙門菌胃腸炎的新生兒都應接受抗生素治療。在了解菌株敏感的抗生素以前使用頭孢氨噻肟靜注(劑量見表260-6)。在新生兒中避免使用氯霉素,第三代頭孢菌素對控制全身性沙門菌感染較好;治療胃腸炎用3~5日,治療全身性感染用10~14日。許多新生兒在治療後成為無症狀帶菌者。雖然在這些病例不需要進一步治療,但是在住院期間應采取預防腸道感染的措施。

對空腸彎曲菌,通常使用無味紅霉素效果較好,劑量為30~40mg/(kg。d),分3次,共治療5日。如給予則只能在疾病的早期使用。懷疑有菌血症時,加用腸道外慶大霉素5~7。5mg/(kg。d)。在新生兒中抗生素對於其他侵襲性細菌(如腸炎耶爾森菌,侵襲性大腸桿菌)的藥效沒有資料。盡管如此,這些病原菌通常對氨基糖苷類和第三代頭孢菌素敏感,因此,受感染的新生兒應接受腸道外抗生素。

在非侵襲性細菌性腹瀉,例如產毒性大腸桿菌,致病性大腸桿菌引起的腹瀉,分2次口服多粘菌素10~15mg/(kg。d);或分3次口服慶大霉素5~7。5mg/(kg。d),(<7日的嬰兒每日用5mg/kg,分2次口服)。在暴發流行時,治療應持續到大便培養產毒性大腸桿菌或致病性大腸桿菌陰性為止(通常3~5日)。然而,對炎症性或出血性腹瀉的嬰兒使用這些藥物時,因此必須權衡其益處和由於藥物被吸收入血液而導致的潛在性毒性作用。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治療新生兒溶血症—換血輸血

⑴換血目的:  換出血中已致敏紅細胞及抗體,阻止進一步溶血;減少血清非結合膽紅素濃度,預防發生膽紅素腦病;糾正貧血,防止心力衰竭。  ⑵換血指征:  ①產前已經確診為新生兒溶血病,出生時有貧血、水腫、肝脾腫大及

寶寶吃飯問題特別提案

放手讓寶寶自己吃  1歲左右的寶寶,動手的願望很強,勇氣也是大大的。看著爸爸媽媽一筷子一筷子地往嘴裡送,自己也不甘示弱,不滿足“飯來張口”。性急的寶寶還會小手不停地動,急著搶家人手裡的筷

小兒內科問答| 小兒外科問答| 兒科經驗常識| 小兒呼吸科

Copyright © 寶貝兒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