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件內衣+2件毛衣+2件棉襖+1被單=脫水死亡
事件的經過是這樣的,11月27日晚,由於降溫孩子有點感冒,王先生的家人給孩子穿了厚厚的衣服,孩子雖然滿身大汗,可家人還是覺得要多捂捂,發發汗治感冒。
28日起床後,家人發現念念發高燒,臉色通紅、無精打采。爺爺奶奶又給孩子加了衣服,希望能通過“捂汗”退燒。可到了晚上7點,念念仍舊高燒不退,呼吸微弱、臉色蒼白、嘴唇發烏。王先生嚇壞了,忙把孩子抱到武漢市兒童醫院就診。
接診醫生回憶,當時孩子除了內衣,身上還穿了兩件毛衣、一件薄棉襖、一件厚棉襖,外面用一個厚厚的包被裹著。隨後的檢查證實了醫生的擔憂:念念出現了嬰兒捂熱綜合征,因為大量出汗又沒有補水,已有脫水症狀,腦血流量減少,腦組織缺血缺氧。遺憾的是,因為捂熱時間過長導致多髒器功能衰竭、多器官彌漫性出血,第二天下午,念念因搶救無效離世。
嬰兒易得“捂熱綜合征”
市兒童醫院急救科副主任醫師蔡小芳介紹,捂熱綜合征多發生於1周歲以下的嬰兒。新生兒由於呼吸、體溫調節中樞還未發育健全,自身體溫調節能力有限,對外界環境適應力差,持續的高熱會導致孩子代謝增快,耗氧量增加而導致孩子缺氧,輕則留下後遺症,重則導致死亡。
據悉,今年至今,該院已收治13例“被捂壞”的患兒。
孩子發燒應該怎麼處理?
1.物理降溫
用溫水為孩子擦身。腋下、腹股溝等地方的血管豐富,應多擦拭;也可進行溫水洗澡。不推薦用酒精擦身,有可能引起寒戰、過敏等反應。
對6個月內的寶寶,以物理降溫為主,可重復多次。對年齡比較大的孩子,還可以用冰袋(或冷毛巾)冷敷頭部。其間,可勤測體溫。
2.藥物降溫
如果孩子持續發熱超過39℃(耳溫或肛表溫度),還需立即口服退熱藥(美林或泰諾林);有高熱驚厥病史的,可在38℃以上口服。服藥時要嚴格遵照醫囑或說明書,比如兩次服藥間隔要在4小時以上。
但對6個月以內的嬰兒,不主張用退燒藥,因為嬰兒髒器功能比較弱,但嬰兒受環境影響較大,少穿點衣服、多喝水體溫或許會降下來。
3.補充營養物質和水分
發熱時營養物質和水分的消耗增多,而消化功能減退,因此應該多吃一些富有營養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如牛奶、豆漿、米粥、面條湯、馄饨、雞蛋等;鼓勵孩子多喝水,不但有利於降溫,而且有助於病毒排洩。
任何疾病都有一定發展和恢復過程,即使已經明確診斷、及時用藥,也要持續2-3天才能退熱。有的病毒感染或較嚴重的細菌感染,要持續5-7天。
如果診斷明確,除發熱外其他情況較好,應遵照醫生醫囑進行護理。
但如果孩子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再去醫院就診:
高熱驚厥持續時間超過5分鐘,或24小時內反復發生驚厥;
孩子神志異常,或一碰就大哭大鬧,或出現頸項強直(頸部肌肉發生痙攣性收縮和疼痛,頸部僵直,活動受限)等;
孩子頻繁嘔吐或腹瀉,喝不進水、不能服藥;
孩子精神差。
發燒是寶寶常見的病症,在應對方面,家裡的老人會提倡捂汗,認為發一發汗就會退燒。其實這種做法是錯誤的,如果給寶寶捂得太多,不僅無助於退燒,反而會引起高熱驚厥,危害到寶寶的健康。
![]() |
教好動的男孩學會專注
兒童教育專家認為,孩子只有先形成一種專心的習慣,才有可能在日後對自己的事業全身心投入,不會被其他事情所干擾。而這個道理對於那些耐心差、永遠也坐不住的男孩來說,似乎更加適用。 然而,現實中這些調皮的小男孩們的表 |
![]() |
嬰幼兒手足口病飲食宜清淡
大多數病例症狀輕微,主要表現為發熱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等特征,多數患者可以自愈。疾控專家建議大家,養成良好衛生習慣,做到飯前便後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勤曬衣被,多通風。 手足口病四季均可發 |